这些年按需印刷遇到的尴尬

2017-05-01

任何新事物都是在人们质疑的眼光中成长起来的。很多出版企业第一次接触数字喷墨印刷时,就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。

首先是印刷效果

出版社那么多年采用胶印的方式,甚至有些老同志至今还怀念铅字的效果。看数字喷墨印刷出来的书,总觉得墨色不够实,效果不够好,比不上胶印。

首先是印刷效果

其次是成本

一提到印制成本,大家首先关注的就是“平衡点”,也就是印多少数量以下用数字印刷便宜,在这个数量以上还是用胶印便宜。其实这也不是一个定数,虽然数字喷墨轮转印刷技术的应用使这个平衡点已经达到了1500左右(北京地区工价),但是出版企业总是觉得这个数量平衡点还是太低。一次不印个三五千本,这个书仿佛也没什么出版价值。所以除了一些本身需求量不大的学术书以外,应该不会用数字印刷的。所以那些只做所谓畅销书的出版社,一直对按需印刷不屑一顾。

一提到印制成本,大家首先关注的就是“平衡点”

还有就是工艺

长期以来,出版选题竞争激烈,市场上类似选题的书有很多种,怎么在书架上博得读者的眼球?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印装工艺上做文章,所以我们看到尤其是国内的图书上所用的印刷工艺是最为丰富的。勒口、UV、烫金、磨砂、压凹凸、压纹、各种特种纸扉页、彩插、贴标、腰封等等等等。好像不做几个工艺就不能体现这本书的价值感。

可我们在光顾一些发达国家的书店时却发现,他们的书倒是做的比我们朴素的多。原因很简单,这些工艺很多都是传统工艺,要制版,周期长,手工多,成本高,有的还不环保。我们的印刷行业粗放运行了很多年,人力成本低,恶性竞争,又没有什么环保意识,就也造成了我国出版行业特有的“过度包装问题”。在这些传统工艺面前,数字印刷速度快,小量成本低的一切优势就都立即不存在了。

国内的图书上所用的印刷工艺是最为丰富的

再有是纸张

国内图书内文用纸少说也有十几种,加上封面、扉页和插页的特种纸就更是五花八门。不知道从什么开始,出版社供纸,印厂只负责制版印刷和装订。到了按需印刷这里,问题来了。尤其是数字喷墨轮转印刷,为了保证较好的印刷效果,所用卷筒纸都是为了适应水性墨水而专门开发的,所以能够提供的纸张品种就极为有限。而且纸张都是由印刷企业自行采购,不能接受客户供纸。

不知道从什么开始,出版社供纸,印厂只负责制版印刷和装订

最后就是流程

传统印厂为了接下出版社的订单,其实在帮出版社做了很多如整理文件、修版甚至改版的工作。由于制作周期长,这种效率的损失也并不明显,但是对于按需印刷,这样由于出版源文件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就很突出。传统印刷厂每天处理几个订单就能吃饱,而按需印刷的特点就是小批量多批次,每天甚至要处理上百上千的文件,如果在这些方面耗费太多时间就是致命的问题了。

传统出版企业下印刷订单,一般都是将《印制单》发给印厂了事,而各个出版社的印制单五花八门,每个订单都需要人工干预处理。订单数量一多,大量的手工工作就容易出错,效率就大为降低。

出版社给传统印刷供应商的结算周期一般都很长,有的要超过6个月。出版社也很无奈,因为传统的图书发行供应链就很长,书款收回也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。而按需印刷就是要做到精准快速,解决图书发行供应链过长的问题,而且按需印刷供应商还要自己负担纸张采购带来的资金压力,还用传统印刷的结算周期来做按需印刷就显得很不公平了。

这就有点像很多年前,快餐这种商业模式刚出来的时候,习惯了在饭馆点菜的人,总抱怨东西做的不好吃,选择余地太少,价钱也不怎么便宜,服务差,还要自己去端,而且竟然还要先付钱!